查看原文
其他

曹菊如:红色金融的开拓者

兰日旭 东方红啦 2022-07-03
曹菊如
从筹建闽西工农银行,到协助毛泽民创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从担任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到为统一东北货币而斗争;从配合陈云开展反通货膨胀,到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曹菊如,这位在艰苦年代为新中国金融事业不断奋斗的贡献者,用他的一生勤奋,奠定了我国革命金融事业的坚实基础。
闽西工农银行的奠基人
1901年,曹菊如出生在福建省龙岩县的一个贫困家庭。五四运动爆发之后,曹菊如接受了革命的思想,并在193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刚参加革命的曹菊如就面临着一个巨大问题——筹建闽西工农银行。
当时的闽西革命根据地深受国民党“围剿”之害,货币紊乱,物价昂贵,人民生活极度不便。为了调节金融,保存现金,发展社会经济,曹菊如身负重托,与邓子恢等人一起筹建闽西工农银行。同年11月,闽西工农银行在龙岩正式成立,这也是我国最早的苏维埃金融机构之一。
 
闽西工农银行纸币
银行成立之初,没有规章可循,曹菊如便和同事一边实践一边总结,制定出了简单实用的操作规范。一次偶然机会,他们从土豪家中收集到一本大学商科的银行簿记讲义。曹菊如精心地将讲义中的记账表绘制下来照着学习,之后,又结合毛泽民从广东购买的《银行簿记实践》一起反复研究和实践,就这样慢慢获得了现代银行的会计、出纳等制度知识,为后来筹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奠定了基础。
针对货币紊乱、资金外流等问题,曹菊如决定由银行发行纸币,以保存现金,并提升纸币的信用。刚开始,群众对于纸币有所顾虑,大部分人更愿意来银行持纸币兑换银元。曹菊如便和其他同事商定,为了保持银行信用,一律敞开兑换,“不论兑多兑少,均予兑给,还随来随兑,并一直保持着银元与纸币一比一的比例。”
这些措施使纸币的信用很快深入人心,时间一长,持纸币兑银元的人减少了,持银元兑换纸币的人多了起来,很多搞贸易的人因为银元不便携带,反而愿意来银行把银元兑换成纸币。在当时根据地发行的纸币中,闽西工农银行的纸币信用之高,是少见的。
国家银行的建设者
之后,曹菊如被调到苏区政府,协助毛泽民创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这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曹菊如从闽西工农银行带来了两位会打算盘、会写洋码字(阿拉伯数字)的年轻人,并把闽西工农银行曾经用到的各种技术、实践经验和银行制度应用到国家银行的筹备工作中,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国家银行开张营业。
毛泽民
自此,这个生长在红色土地的银行开始为苏区财政和革命工作提供大量的经费支持。曹菊如也开始协助临时中央政府财政部长邓子恢和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建立国家总金库,开展整顿税收、统一财政、制定财政会计制度等许多工作,为国家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后,红军开始了伟大又艰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曹菊如作为国家银行的核心人员也参加了长征,并在第十五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负责长征途中的经费管理。
他充分利用国家银行之前发行的纸币,调动纸币与物资之间的关系,在长征途经的地区,不断提升纸币的信用。同时,他与工作人员携带两担黄金、大量现金和印钞设备,通过克服种种困难,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为国家银行改组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边区银行的领导者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西北分行随后改成陕甘宁边区银行。10月,曹菊如担任边区银行行长。
陕甘宁边区银行旧址
边区银行成立之初,受国共两党协议的限制,边区银行不能发行自己的货币,市场流通的全都是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在曹菊如的领导下,边区银行创办了“光华商店”,用于资金的统一调度。之后,光华商店又以“光华商店代价券”的名义,发行了各种小面额的辅币,争取到了货币的发行权并弥补了市面辅币不足的情况。

曹菊如主持发行的光华商店代价券
边区银行一边发行货币,壮大资金力量,另一边组织物资进口、保障军民供应,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曹菊如利用光华商店盘活边区经济,夯实边区银行的做法,也获得毛泽东在干部会议上的肯定和赞扬。
曹菊如签名的东北银行本票
抗战胜利后,曹菊如被调到东北接管相关工作,1948年冬,曹菊如担任东北统计局局长,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经济统计机构。之后,曹菊如又担任了东北银行经理,东北财经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在他的具体策划下,东北地区的金融业有了很快的发展,这些都为东北财政工作的统一,为全国财政金融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持者
新中国成立之初,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的物价上涨风潮,曹菊如配合陈云展开了反通货膨胀的斗争。
他在东北筹集大量物资,按照陈云的部署“东北必须每天发一个列车的粮食到北京,由北京市在天坛打席屯存粮,必须每天增加存粮席屯,要给粮贩子看到,国家手上真有粮食,粮价不能涨,使奸商无隙可乘。”就这样为全国在极短的时间内打赢通货膨胀奠定了粮食等物资的基础。之后,为了彻底平息通货膨胀,陈云提出人民币改革的建议。
1954年,曹菊如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开启了长达十年的任期。1955年,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曹菊如主持全国新人民币即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工作。“由于过去通货膨胀的结果,遗留下来的货币票面额甚大,而单位价值则很低,名义上虽以元为单位,而一元的价值在计算上已完全失去作用。……发行一种单位价值较高的新币来收回现行的人民币,以整理筹码,缩小票面额,实有必要。”

第二套人民币十元
1955年3月,全国新人民币发行,曹菊如采取了混合流通,无差别兑换等措施,对保证货币正常流通和币值的长期稳定,都起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前期准备充分、广发宣传,中国人民银行广设货币兑换点和流动兑换小组,并委托国有企业、供销社、信用合作社兑换旧币,结果仅用不到100天的时间就完成98.06%的旧币兑换任务,实现了人民币的新旧交替,彻底消除了通货膨胀的残迹。
不少人赞叹说,这次新币发行工作,实质上是一次币制改革,牵动面广,工作量大,但却人心安定,市场丝毫未受干扰。
1981年,曹菊如逝世,享年80岁。陈云在给《曹菊如文稿》题词时说道:“他从中央苏区起直到全国解放都担任银行工作,在延安时对货币的作用有过卓越的见解。在这方面还是我的老师。”这位从参加革命工作就与银行结下了不解之缘的红色金融家,战斗在不同时期的金融工作岗位上,为革命金融事业奋斗了一生。

参考文献:

[1]金冲及,陈群主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陈云传[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05.

[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曹菊如文稿[M]. 198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文集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05.

[4]郑学秋.曹菊如对我国金融事业的贡献[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1,(第2期).

[5]叶婷.曹菊如 红色金融开拓者[J].中国金融家,2019,(第10期).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上海市银行博物馆”“红色金融家杂志”“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兰日旭,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

编:宋莹

网编:侯洁英

监制:方丹敏

东方红啦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东方红啦


前线客户端



中国大学生网


前线理论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